你的位置:龙门国际 > 龙门国际注册 >

壹号娱乐(中国游)官方网站

1905年,晚清著名实业家与教育家张謇斥资5万两白银,将自家植物园扩建为综合性博物馆,“设为庠序学校以教龙门国际注册,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办馆理念,让本属江头海角的小城南通一举成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

壹号娱乐

朋友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工作,自豪地对我说,他们医院藏着一座能“看见历史”的博物馆——中国眼科博物馆。这里陈列着比金银宝石更珍贵的东西:从汉代青铜洗眼壶到现代激光手术设备,八千多件展品串起了中国人追寻光明的千年历程。

在“珠算春秋”展厅,汉代陶制算珠曾滚过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古道。驻足于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的刻本前,泛黄的宣纸上“九归歌诀”的墨迹仍带着运算时的疾风。展墙上的全息投影里,东汉刘洪的衣袖扫过算珠,他在《乾象历》中推演日月星辰的姿态,竟与今日程序员敲击键盘的韵律异曲同工。

中国最早公共博物馆

珠声如雨落千年

经纬间的蓝白之韵

濠东路81号,蓝印花布博物馆静卧在斑驳的梧桐树影里,这座由清代老宅改建的院落,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研究、展示、生产于一体的蓝印花布专题博物馆。博物馆1996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自筹资金创建。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从17岁进入印染厂学徒起,便与蓝印花布结下不解之缘。他走遍江浙乡野,收集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实物2.6万余件、纹样10万余个,致力于抢救这一活态文化遗产。

一个人一辈子会去多少次家乡的博物馆?大多数人的答案很可能是个位数,而你如果生活在南通市区,答案一定不是这样的,这座拥有21座博物馆的城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博物馆之城”,濠河两岸那一座座博物馆,不仅是博雅珍物的收藏和展示,更是将历史文脉“连接当下与未来”。

走进展厅,玻璃柜里的珍贵文档个个有故事:1926年苏州博习医院的眼科门诊登记册,泛黄的纸页上工整记录着“左眼翳障”“右眼赤痛”;1955年新中国首批眼科研究生手写的毕业论文,一组特殊的展柜陈列着眼科前辈们的工作包,老花镜、手电筒、磨得发亮的眼底镜,仿佛还能触摸到他们奔走乡间义诊时的体温。镇馆之宝是1975年国医大师唐由之为毛泽东主席施行白内障手术的定制器械,这是当年唐由之到苏州医疗器械厂和周永耀等技师为毛主席量身定做的。这套手术工具不仅是现代中医眼科技术的见证,更承载着一段传奇历史:唐由之以白居易诗句“争得金篦试刮看”说服主席接受手术,毛主席术后在眼睛蒙着纱布的情况下,写下“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相赠,成为医患之洽的佳话。

放慢脚步,带着遐思,赴一场奇妙的博物之旅,无疑是探寻这座城市的最佳打开方式。

“每当夏秋之交,南通郊野蓝草丰茂,农人刈蓝制靛,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草木清香,这是蓝印花布最初的呼吸。”《南通纺织史》中这段生动的描述,仿佛出没到了旧时农家纺纱织布,种植蓝草,染制出“衣被天下数百年”的蓝印花布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

追寻光明的千年历程

这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珠算专题博物馆于2004年正式开馆,其选址与南通深厚的珠算文化渊源密不可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在南通创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在“算术”课程中就有“珠算习练加减乘除”的要求,开创了全国师范教育中学习珠算的先河。

踏入珠算博物馆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算盘的奇幻世界,这里收藏着来自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珠算器具2000多件,时间跨度从古代到近现代,材质从普通的木质到珍贵的金、银、象牙、紫檀,形态从实用工具到艺术珍品,堪称一部立体的珠算发展史。紫檀大算盘无疑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把长7.8米、高1.8米、重达3吨的巨型算盘,采用中国传统榫卯工艺制作而成,其框、梁、珠均为檀木,档为田黄木,底座为花梨木,如此巨大的紫檀算盘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

馆内收藏见证了张謇的远见卓识,既有汉代陶罐、唐代经卷等历史文物,也有非洲动物标本、西洋科学仪器等舶来品。最珍贵的当数他亲笔撰写的《苑囿疏》,这份创办文献系统阐述了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比西方“博物馆教育”理念早数十年。特别设立的“苑史陈列”展区,用老照片、旧图纸重现了当年民众在此辨识矿石、观测天象的场景。

崇川,南通市的主城区,自古有“崇川福地”的美誉。当西学东渐的浪潮袭来之时,这里率先打开了江海的大门,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濠河如一条逶迤袅娜的腰带,系在南通古城的腰间,沿岸分布着南通博物苑、张謇纪念馆、群英馆、个簃艺术馆、金沧江纪念馆等,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深度交融,还有沈寿艺术馆、梅庵书院、风筝博物馆、蓝印花布博物馆、纺织博物馆等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博物馆的“活态展示”。这些密集的博物馆,如一串珍珠项链由濠河串起,构成一幅兼具城市文脉与厚重历史的壮美画卷。

建于1914年的濠南别业是张謇先生的故居,是南通博物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株张謇亲手种植的紫藤迎来盛花期,西侧开白花,东侧开紫花,紫白两色斑驳交织如瀑垂落。站在爬满紫藤的连廊下,看着扫码听讲解的年轻人与看老展板的长者擦肩而过,忽然明白这座近120岁的博物馆为何始终年轻——它始终记得,博物馆的大门该向每个人敞开。

濠南路19号,灰墙青瓦围起一方静谧天地。这里坐落着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作为现代博物馆的雏形,这里藏着不少“中国第一”:第一份博物馆参观指南、第一套科普讲解员制度、第一个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展陈设计,其“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陈列架构,成为后来中国博物馆的通用范式。

“大家看这幅《清明上河图》,画卷左边有个‘赵太丞家’药铺,柜台上堆着账簿,旁边摆放着一把算盘,这证明宋代已在民间流行使用算盘了。”中国珠算博物馆讲解员向游客生动讲述着算盘的“前世今生”。

在当代展馆内,设计师将蓝印花布解构成几何图案,投影在弧形幕布上,随着光影流转,古拙的纹样幻化成跃动的数据流。更令人称奇的是“数字染坊”体验区,游客在触屏上勾勒的图案,经AI算法处理后,即刻生成专属的现代版蓝印花纹。

站在钟楼广场,濠河两岸的博物馆群轮廓渐渐隐入夜色,这座城市用21座博物馆完成对“博物馆之城”的完美阐释。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空间,不仅摹画出江海之间的山川之美和人文之胜,更在于开风气之先,创制度之新,敬土地之畏,关百姓之爱龙门国际注册,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脉深深扎进江海交汇的沃土。